弘揚·傳承——中國縣志吧[m.dinagoebel.com]搜集保護數萬冊明代、清代、近代縣志等數字電子版資料,涵蓋全國各地鄉鎮志、縣志、區志、市志、省志、通志、府志、文物志、地名志及各類古籍資料等.您可以網站右上角地名關鍵詞檢索,如果站內沒找到您需要的地方志或站外資料也可聯系客服幫您代尋。

文章分類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中心>行業新聞>洛陽市所屬下轄市縣舊方志簡介

洛陽市所屬下轄市縣舊方志簡介

發布時間:2022-12-28 點擊數:2392

【弘治】偃師縣志


(明)弘治十七年(1504)修,明藍絲欄抄本, 四卷


魏津修,張讓山纂。津字弘濟。陜西郃陽(今合陽縣)人,由舉人弘治九年(1496)來任知縣。讓山,山東陽信縣人,由監生弘治六年(1493)來任本縣訓導。


魏津來任,慨舊志歲月久遠,殘缺不全,乃征前訓導張讓山修纂。讓山考訂舊志,刪繁就簡,補缺拾遺,重新綱目,成稿后,托在任訓導馮伯達校正,厘為四卷,魏津主持捐俸刻樣成書。


志書四卷。首有魏津序,目錄曰:卷一沿革,分野,疆域,郡名,山川,土產,貢賦,田賦,農桑,戶口,學校,壇檢,形勝,風俗,城池,邊維,公署,屬司,行署,傳郵,坊街,橋律,令觀,河廟,古跡,陵墓;卷二宦績,人物,薦舉,科第,貢舉,寓賢,武職,義行,孝子,烈女,節婦,逸隱,仙釋,誥敕;卷三碑,碣,散記;卷四祭文,詩,頌,歌,辭,謠,引,曲,行,雜志。末有儒學訓導馮伯達后序。


全志共五十四目,各目皆簡明,載記一般無有出處,然而注重突出特點。如山川目,白云山“其山白云時出,或凝聚為雨,或卷舒不散,鄉人視之,以為降雨之兆”;記泉,有“是鷗鴨經入內即死,人疾沉疴飲之即療”的靈泉,有“瑩澈如練,飲之若飴”的甘露泉等等,簡明扼要,特點鮮明。田賦、農桑、戶口三目,均有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年、成化十八年、弘治五年的各項具體數額,資料齊全。職官目中明代職官,均有小傳。人物凡錄之正史者皆標出。其記載簡單尤甚者如風俗,關于明朝只是“為士大夫者事詩書,為農商者重耕貨”,簡陋得很。雜志目僅記白兔、瑞茄、嘉禾三條,所謂祥瑞之兆。然而與此相輔而行的大量的水旱,可見纂者曲筆,與志法甚不合。此志現僅有孤本藏天一閣,1962年《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影印本,流傳很廣。


是書為全本,而駱兆平編著的《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考錄》不知何故,與書之目錄多有缺遺:卷一學校園后缺壇股,邊維后缺公署、屬司、行署,寺觀后缺祠廟,古跡后缺陵墓;卷二人物前缺宦績,人物后缺薦舉,貢舉后缺寓賢、武職、義行、孝子、烈女、節婦、逸隱、仙釋,誥敕,共計缺十七目。兩相比較,補其缺漏于此。


此志書是現存最早的偃師縣志,也是現存河南方志中最早的幾種之一,彌足珍貴。



【順治】偃師縣志


(清)順治十六年(1659)刻 康熙九年(1670)增刻本, 四卷


艾元復修,蘭楠然纂。元復,陜西米脂縣人,舉人,順治十三年(1656)來任知縣。楠然字恬如,號周盤,本縣人,監生。本縣志書自嘉靖以后一直無有纂修。艾元復在任三載,銳意簽輯,適逢憲檄下,遂設局開纂。由前捕然主筆,另有游寓于此的江西泰和縣學生鄭滴星、本縣生員胡淑生二人輔助,閱三月,成就此志。


書四卷。卷前有邑人藺挺達序、艾元復序,修志牌文,修志姓氏,凡例十則,志目,圖,表。目次曰:卷一地理志(沿革、分野、疆域、形勝、山川、保里、村鎮、市集、風俗、物產),建置志(城池、公署、學校、武備、街巷,坊表、鋪舍、橋梁),貢賦志(戶口、田賦、驛站、屯田)、禮儀志(公式、祀典)、故跡志(古跡,陵墓,祠廟、寺觀);卷二秩官志(縣令、縣丞、主簿、典史、教諭、訓導、驛丞、名宦)、選舉志(進士、舉人、武舉、恩貢、歲貢、監生、薦辟)、人物志(鄉賢、孝子、封地、武并、烈義、義行、義夫、節婦、烈節、游離、隱逸、仙釋)、雜志(臨幸、災祥、紀實、雜紀);卷三藝文志上(碑);卷四藝文志下(記、文、志銘,頌、敘、贊、引、謠、行、曲、五言、七言)。


全書分門為十,共領七十三目,層次分明。各目先有小序,以記其源流及變革,提綱摯領,很有必要。偃師,系上古重要地區,本志專有帝王建都表,記高辛氏、成湯等在此建都事。秩官或稱令、稱尹、稱知縣,各隨朝制,十分得當。各代沿革均有注典。貢賦志記載明清兩朝資料頗豐富。市集均注明存或廢,著字不多,皆點到了實處。紀實一目,可視為本縣大事記,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亦有失之于簡者:如山川目之洛河條,只敘起止,而于流經本縣的具體情況幾乎沒有涉及,此種記法,最不可取。


此志書原刻本今已不得見,康熙九年(1670)補刊本只在秩官、選舉有個別增補。知縣目增補孫可訓,康熙三年到任,九年以外艱去任,合邑勒石志思。極有可能因為此故才增刻的。所增刻部分十分明顯,在原刊版上又補刻,字跡遍異且擁擠。



【康熙】偃師縣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四卷


王澤長修,姬之簋等纂。澤長字說霖,直隸廣平府曲周縣(今河北省曲周縣)人,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二十七年(1688)來任知縣。之簋字象方,號嵩樵,本縣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授江南霍丘縣(今安徽省霍丘縣)知縣,候補內府中書。


此志奉憲檄文而修。知縣主持,本縣三進土姬之簋、曾任宣平知縣李向芝、原任貴州永寧州知州張柏纂輯。兩閱寒暑,三易其稿,而后成書,呈上完鑒定,乃付梓成行。


書四卷。卷前有修志檄文,憲頒條例,張杞、李向芝、王澤長各一序,凡例,修志姓氏,目錄。卷一總圖(縣境、縣治、學宮、官署、八景、建都表、圖),沿革(表、圖),天文(分野、隸屬),建置(城池、學校、公署、鄉鎮、河防,橋梁、倉庫、社學、街巷、坊第、壇被、禮儀、祀典、書院),山川,古跡,風俗,土產,陵墓,寺觀,賦稅(戶口、田賦、漕糧、驛遞、屯田、里甲、鹽課);卷二職官(縣令、佐貳、師儒、名宦),人物(鄉賢、進士、舉人、恩拔、歲貢、例監、武科、薦辟、武并、封地、人瑞),流寓,孝義,節烈(隱逸、仙釋、方伎);卷三藝文上(碑記);卷四藝文下(敘文、志銘、頌、贊、引、謠、行、曲、詩),災祥雜志(災祥、臨幸、事記、雜志、志跋)。


此志因襲前志,另將其后三十年間事增補,重新按憲頒條例編排。實際與艾志沒有什么區別。憲頒綱目多有不妥處,如學校在建置綱中,進士、舉人、恩拔、歲貢、例監、武科、薦辟等凡有關選舉者則統入于人物;又以流寓、孝義、節烈三者為綱統率隱逸、仙釋、方伎,十分混亂。河防目只載“黃河雖流經本境,然有山阻,從來無害”數語,卻不言其利用,有關本縣水利亦不記述,均屬缺漏。


本志書現僅有一殘殊存北京圖書館(缺卷3)?!吨袊胤街韭摵夏夸洝纷洖椤翱滴跞吣辍笨瘫?。按本書三序,一為康熙二十九年,余為康熙三十年所撰。查書之內容,災祥止于康熙三十一年,為最晚的時間,全書不見有三十七年字樣。然而,后之乾隆志知縣湯毓倬序云“康熙戊寅邑令王尹澤長所修曰王志,亦憂?!辈槲煲鸀槿吣?。筆者以為應以本志為準。



【乾隆】偃師縣志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膠卷, 十四卷


知縣朱續志修,邑人呂鼎柞、喬履信纂。續志字曉村,山東平陰人,進士,乾隆五年(1740)來任。鼎柞字元巨,雍正元年(1723)進士,著有《恕庵詩文集》。履信字實夫,雍正八年(1730)進士,以其寄籍商水,亦可稱河南商水縣人,曾纂修《富平縣志》,并參與《陜西通志》的編纂,著有《寧遠堂詩草》。


據其《凡例》云:是編纂修時,明弘治魏津志已不得見,但清初順治間所修之王志與艾志仍有存書,實為此書所倚托之底本。文化上遞增蟬聯之跡,在方志纂修中表現得特為明顯,一般總是出于前者而后來居上,此書并不例外。編者稱其勞績云:“無嫌續貂,間或廣搜載籍,補哪拾遺,冀無漏略,寧謂別具鴻裁,超軼前規?!笔聦嵢绾慰梢匝芯?,但此種抱負總是可貴的。其目曰:卷一序、凡例、圖、星野,卷二建置志,卷三山川志,卷四賦役志,卷五學校志,卷六典禮志,卷七職官志,卷八選舉志,卷九帝紀志,卷十名宦志,卷十一人物,卷十二祥異,卷十三紀事,卷十四藝文。


此書“無嫌續貂”之抱負,并非徒托空言。每目之小序,多樸實可讀。如賦役志之小序,引唐理財家劉晏之言云:“理財之本在乎利民,”“民”何所指?自可研究,但劉氏理財二十年,改善了安史之亂后財政混亂狀況,卓有成績,這是無庸諱言的;方志纂修者引此以明志,應稱可貴。序物產一目曰:“列土產以辨上宜也,非徒以蟲魚草木注疏箋釋僅資博雅云爾?!贝搜陨羁?,在方志中言土產者不可多見。


山川志應為是編重點之一,先于凡例中,謂舊志于此“但紀去縣道里遠近,然山無脈絡,水缺歸宿?!?呂鼎作之跋曰:“邑境山有嵩脈,川有伊洛,斯其大者,依此為綱,挨次排序,而眾山環峙,諸水分流,較若列眉?!辈槠鋬热?,庶幾近之。如敘洛水,謂源出陜西雅南縣家嶺山,經洛陽入偃師,經桑園頭,岳家灘東一里許,伊水自西南來匯。舊志記水,似此翔實者殊不可多見。


卷十三紀事中有戰伐一目,僅記李自成農民軍在此縣活動,便有五次之多。時為崇禎八年(1635)、十年(1637)、十三年至十五年(1640—1642)。十五年農民軍破偃師縣城,斃知縣徐日泰等人。


凡此雖談不上什么“別具鴻裁,超軼前規,”但是一部較好的方志,應無問題。


此書之疵謬,小焉者姑不論,其帝紀志一目則荒唐殊甚。此從帝嚳高辛氏敘起,自大乙(湯)至帝辛(紂)三十一代之世紀,按次排列,詳作說明。商朝的統治區以今河南省為中心,伸展至今天的魯、冀、鄂諸省,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明大國之一,即今河南全省猶不能概括,豈可寫入縣志,擅作鄉土文獻!


此書見《清史稿?藝文志補編》著錄。



【乾隆】偃師縣志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刊本, 三十卷首一卷


湯毓倬修,孫星衍、武億纂。毓倬,直隸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人,舉人,乾隆五十年(1785)署任本縣知縣。星衍字淵如,陽湖(今江蘇武進縣)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進士,授編修,清代著名經學家,著作多種。億字虛谷,又字授堂,本縣人,乾隆進士,任山東博山縣知縣。精于金石文字考訂,一生曾修《安陽縣志》、《魯山縣志》、《寶豐縣志》數種。以上二人《清史稿》皆有傳。


乾隆二十六年(1761)洛水暴漲,沖壞縣署,原志板片漂失無存。毓倬來任即以纂修縣志為急務,請于知府,得極力支持。恰逢河南巡撫畢沉到洛陽閱兵,來此謁先祖墓,對朱修志書中將其先人刪削極為不滿,要求重修,并請孫星衍秉筆。后孫聯捷入翰林,從京城將所修地理、山川、陵廟稿寄回。知縣又請同年湘潭張紫崛開局,二人又相與實地核查,稽考文獻,又參照王、朱二志,編纂成此志,其中金石部分由武億負責。


全書三十卷首一卷,裝成十六冊。前有知府劉某序,湯毓倬序。目錄為:卷首圣制、疆域道里表,卷一、二地里志,三山川,四陵廟記,五風土記,六學校志,七把典志,八賦役志,九帝紀考,十職官表,十一名宦傳,十二選舉表,十三名臣傳,十四儒林傳,十五忠節傳,十六政績傳,十七文苑傳,十八孝義傳,十九隱逸傳、流寓傳,二十、二十一列女傳,二十二仙釋傳、方伎傳,二十三至二十六藝文志,二十七、二十八金石錄,二十九祥異志,三十大事記、逸事記。


孫星衍長于地理考證,其纂地理,詳稽經典,綱舉目張,雖未標明子目,而次序井然;山川志采《水經注》、《疆域志》、《太平寰宇記》等書,于舊志內容照錄在前,考證在其后,補其缺,訂其謬,既留舊志精華,又補其不足,相得益彰;陵廟記亦大體如是,但不言其存廢狀況,是一缺點。另外祥異志、大事記、逸事記亦標為孫星衍纂,搜輯考訂亦勤。金石錄為二卷,武億所纂,記名稱,注存佚,錄全文,并在其后按語以作考證,十分規整。其它如沿革考證亦優特創帝紀考,專記殷都事等,均很有功力。書之不足處,在于詳古略今,如風俗目,歷代記載均有,而于當時則不提及。就全書整體而論,所離之人各有纂法。又都為名人,故不敢輕易改動,因之有明顯拼湊的痕跡。


此志是現存偃師縣志中卷跌最多,資料最豐富,質量最高的一部志書。亦是本縣清代最后一修并且最好的志書,由于出自名家手筆,故歷來被稱為俟志,流傳很廣。除原刊本外,另有民國20年(1939)補刻本流行。



【民國】偃師縣風土志略


(民國)23年(1934)偃師樹德圖書館石印本,不分卷


喬竹坡編著。竹坡字榮筠,本縣人,時為偃師縣修志館館員。 此人乘其職務之便,搜集、采訪資料,匯輯成冊,儼然地方文獻,但殘缺不全,初具方志規模而已。借就此停筆,此縣于民國期間終未修成縣志。書分五編,編各一目,曰地理、物產、建置、政教、禮俗。


是書較舊志多具特色,雖時代使然,但終決定于編者之指導思想。書之緒言曰:“余之為斯編,其材料之新采者十之八九,錄于舊志者極少?!碴P于山川者,必親履之而后為之記,關于民事者,必親訪之而后為之說?!贝朔N求實精神,為一切事業成功之本。清乾隆間,孫星衍修《偃師縣志》,于地理、山川、陵廟諸目,詳征博引,皆出自舊文獻,世稱佳構。今日視之,此種點滴考證,實不能滿人意。此書地理一目,據本人之實地考察,對境內山川作系統之敘述,來龍去脈,歷歷在目,勝前人多矣。并制出全境疆域山水略圖、全境水道直線圖,二者相得益彰。此編中之土質、水利二目,記載具體而細致。惟對田畝數之記載,仍以光緒二十九年之檔冊作依據,使人頗有明日黃花之感。


物產編于糧、瓜類、蔬菜之種植面積(畝數)畝產量與總收人量均制出統計表,為舊志所罕見。對于土產與土貨,亦作出表格。試以小麥為例,表分三欄:種植畝數、單產量(平均)、總收量(斤),此種統計數字,實為研究農業經濟之必要資料,惜舊志從未注意。惟此統計竟未注明年代與出處,實為最大之疏忽,總收量之計算亦有誤。


對礦產中的煤與鐵,均作出歷史的考察,乾隆三十二年后的某些年代,于采煤地點與主要采煤人均—一作了記載,此皆工房有卷可考者。其它如采石、陶冶、燒石灰等手工作業,也都作了登記,雖極簡陋,大致可看出其發展情況。


此書善用表,不僅生產事業有表,以至賦稅、教育、鄉鎮、橋梁、陵墓無不有表,查閱方便,較之文字敘述更為清晰??h內居民。謂十之七人皆為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者之后裔,可作研究明初人口遷徙之資料。


使人感到不滿者,第四編賦稅竟全部是民國23年(1934)之材料,竟未作任何追述,乾隆五十四年(1789)后,縣志失修,一百余年之漫長歲月,不僅賦稅一項、其它許多方面均成空白,殊為遺憾!



【康熙】孟津縣志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刊本, 四卷


孟常裕原修,徐元燦增修;杜宗度、張峻典補纂。常裕字六箴,直隸灤州(今河北省灤縣)人,由拔貢于順治十三年(1656)來任知縣。元燦字梅舉,鑲黃旗奉天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人,由監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來任知縣。宗度字希裴,扶溝人,縣教諭。峻典宇子敘,儀封人,縣訓導。


順治志初創,諸多瑕疵,后人謂其因陋就簡,體裁規模皆不得稱完備??滴跞迥?,徐元燦來任后,即延杜、張二學博據該志增修,但對舊志未作任何更動。所增補者亦極有限,僅于戶口、職官、人物、藝文等目之后,聊補數頁而已。且卷頁殘缺,字跡漫涂,幾不可讀。因此,此康熙志實為順治志的翻印本,或曰順治志增補本,誠不能獨立成書。


目錄:卷一圖考,星野,沿革,疆域,形勝,山川,古跡,城池(附市集),公署,戶口,風俗;卷二職官,宦績,選舉,封贈;卷三相典,陵墓,理學,忠直,孝友,名碩,文學,義口,隱逸,人物補遺,節烈,坊驛,橋渡,土產,祥異;卷四藝文。此順治志增補本的所謂康熙志,體例混亂,無以復加。卷三于隱逸、節烈之間插進,人物補遺一目,實不倫不類,而所謂人物實僅為列女。其它如理學名碩不僅巧立名目,而實無內容。前者四人均談不到什么理學,后者二人其中一人尹徐并非孟津人。其它各目亦多草率無似,實為志書草稿。


如有耐心,可從漫游字跡中發掘一些有用的資料。如城池一目,僅百余字,卻記載著”壬午,寇陷城垣,損壞大半”。即明崇須十五年(1642)李自成農民軍占領孟津縣城,為意想不到的發現。戶口一目,內容頗為富贍,通異于它目。其中人口、里甲、田賦、漕米、河銀、驛站、鹽引等目都有較多的記載。


卷二職官一目,對明代職官敘之茶詳。以知縣論,明代五十人,無一遺漏,清代五人,直至順治十七年(1660),亦無遺漏,其它皆類此?!独m四庫提要稿》竟謂此目僅述歷代官制,不作職官表,故歷代職官姓名無從考見者十之八九,實令人莫名其妙。若謂上限不及明以前,下限不及順治后,為一缺典,倒是真實的。但如此橫加指責卻無任何根據。



【嘉慶】孟津縣志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刊本, 十二卷首一卷


趙擢彤修,宋縉纂。擢彤字睦堂,山東萊陽副貢,嘉慶十五年(1810)來任知縣??N字西崖,亦萊陽籍,舉人。明代所修之孟津志全部散失,清代順治、康熙間所修方志又皆簡陋不成書。乾隆十一年(1746),知縣孟宏猷主修之新志刊出。卷十二,目六十六,據云較為完善。至此,此縣方可稱有志,或可補宋縉上述缺陷,惜又不存。嘉慶間,縣令趙擢彤與萊陽舉人等人據乾隆志之義例,刪繁蕪而增其缺略,又益以數十年之故實而纂輯成是編。此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惟一較為完整的孟津縣志。此后長期失修。


書十二卷首一卷。目錄曰:卷之首袁翰;卷一沿革 沿革表、沿革考;卷二疆域 縣境、疆界、道里、形勝、山川、古跡;卷三建置  城池、署周、學宮、營堡、郵驛、倉成、存恤、坊表、橋渡、寺觀、陵墓;卷四貢賦里甲、市集、戶口、田賦、額鹽、雜稅、土產、風俗附、災祥附;卷五官師職官表、宦績;卷六選舉 選舉表、武科、武職、椽史、恩蔭、封贈,卷七列傳 名臣、忠直、義烈附、孝友、經學;卷八列傳 廉能、文苑、義舉、隱逸、流寓、仙釋;卷九列傳列女;卷十藝文疏、栩、書、策、論;卷十一藝文:記、序、雜著、基表、墓志、祭文;卷十二藝文 賦、贊、銘、古歌、古體詩、近體詩。


此志無論從體例或內容來說,都有許多可取者。卷首高翰多收有關政教的文字,非如它志連篇累腹地摘錄什么乾隆南巡時的無聊詩文。地理沿革有表有考,考即表之說明,益覺詳贍清晰??滴踔局袀?、以至選舉表都找不到王鐸其人。此人人品如何可以研究,但在明清之際是一位有名的書法家是不能否認的,孟津縣志沒有必要將其人開除縣籍,是編則糾正了這個缺點,名人文苑傳。藝文志中所選的詩文,瑕瑜互見。所謂瑕者,就是把與孟津毫無關系的作品,如《魏文帝與吳質書》,阮籍、王粲關于首陽山的文章,韓琦、歐陽修關于尹誅的文章等等都拉了過來。在列傳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強迫李泌、閻立本、尹珠等人入孟津籍,如此亂來,實有失體統。藝文志中也采錄一些有用的文章,如邑人陳揭寫的《劾楊嗣昌洛城失陷疏》、《請購遺書疏》等,皆有參考價值。前者寫道:“宜陽于去年十二月失陷”,“本月二十六日攻打永寧,連破四十余寨”,“河南府于正月二十二日二更失陷,王總鎮為賊內應”?!坝瓤僧愓?,勒成咒語,行文各府州縣。家學戶誦,則寇自消滅,不凡事同兒戲,伎倆已窮乎!”多有意思,明王朝已走到黔驢技窮的絕路。


在分類上,風俗、災祥系于貢賦,實為不倫;而列女系于列傳,不另設一門,倒是可取,也完全符合史部目錄的傳統分類。此書見《八千卷樓書目》著錄。此志現存極少,僅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及本縣檔案館三家有藏本。



【康熙】新安縣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十七卷


知縣韓佑唐修,雷聲纂。佑唐,山西盂縣舉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來任。雷聲,河南襄城舉人,縣教諭,康熙二十八年(1689)來任。


此書纂修經過,俱見以上《概述》中。茲不贅述。前后三十余年,經三人之手,最后由韓佑唐敦請雷聲始纂修成書,并付梓問世,故僅署此二人之名。是書十七卷,分目十七:卷一總圖,卷二沿革,卷三天文,卷四四至,卷五建置,卷六山川,卷七故跡,卷八風俗,卷九土產,卷十陵墓,卷十一寺觀,卷十二賦稅,卷十三名宦(卷文內中曰職官志),卷十四人物,卷十五流寓,卷十六藝文,卷十七災祥。


此書發刊于康熙三十三年,時三藩早覆滅,臺灣已平定(鄭克境投降于康熙二十二年),大規模的戰爭已于十年前結束,但此縣仍是一片荒涼景象。書中之小序、按語多能透露出此中消息。沿革一目云:“……即今暮煙數縷,舉目均瓦礫之場:我朝生養數十年,猶未能復十分之四五?!贝藶殚L期戰爭后,河南廣大地區的普遍情況,此時所修志書多有類似記載。新安為東西運兵孔道,新函谷關即在今縣城附近,遭受兵災可能更甚。類似此等記載與慨嘆,在賦稅目小序、里甲之按語中均可看到。這一組資料十分珍貴,較為真實地反映出清初河南西部的情況,應引起治清代史者的注意。


賦稅一門凡三小目,曰戶口、驛站(郵傳附)、田賦。所收錄之資料,詳細而系統,頗為可觀。纂修者為之序曰:“新邑田幾何?丁幾何?荒蕪逃亡而外,四戶寥寥,存在十不三四矣!”是邑于明嘉靖間有丁口二萬六千余人,至康熙中期,不足前者十分之一。人口銳減之原因在逃亡,逃亡之原因在“賦役未均,地價繁重?!保ㄅ狒眯颍?,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還不是由于軍事。


藝文一門中,輯錄有關本縣以及當時重大事件的部分文章,頗能反映明代中葉的某些情況。如縣人孟化鯉的《條鞭法記》,敘新法在此縣的實施情況??h人郭如星的《止礦店疏》、《止采珠疏》等文皆有所指而發;較之某些方志之廣收風月之作,不能同日而語。孟化鯉,萬歷八年(1580)進士。郭如星,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


此志是現存最早的新安縣志,只有孤本藏北京圖書館。



【乾隆】新安縣志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知縣邱峨修,呂宣曾纂。邱峨字毅圃,廣東南??h貢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蒞任。呂宣曾字揚祖,本邑舉人,曾任湖南靖州知州。明末清初,新安呂氏家族功名恒赫,百年間舉進士者五人。呂維棋、呂兆琳為父子雙進士,舉人如呂宣曾者倍于此。前康熙志經多人之手,歷數十年而始成,后人猶謂使志過簡;韓依促例,雖加補綴而猶多不備;至乾隆初知縣劉夢柱之所謂補修本(未刊,稿已不見)不過因陋就簡,每門續入一二??傊?,皆不能稱人意。更經七十余年,其間政教、人物、賦役、物產、藝文、災異諸端,應補應續,登之史冊,傳之后人,已刻不容緩,知縣邱峨遂成是編。


其綱十三:曰封域志、營建志、秩官志、惠政志、武備志、風土志、賦役志、祀典志、禮儀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兩卷)、見聞志。凡十四卷,綱十三,目一百一十。又首末二卷,目七。


是編大抵以康熙志為藍本,康熙三十年(1691)前故實悉仍泊志,予以訂正者二十余目;三十年以后事,順續增補者三十余目;其它并、移、分、改者為數不多。此皆于目下—一注明。不驚前人之美,不掩一己之勞,用心實為公允??滴踔臼吣?,無綱統率,彼此各不相關,處于目錄分類的低級階段。此則綱舉目張,目(綱)簡于前,而事增于后,自必要,合二而一,更覺簡潔。但僅七十余年,已可見目錄分類學之發展情況。此在新志之增加新綱目上,表現得甚為具體。如卷五武備志則為康熙志所無。此等重大歷史事件,志書何等遺漏?此綱僅載兵制,而將兵事置于卷十四見聞志中,此種安排是否合適?可以考慮,但不能責其無兵事;而竟謂見聞志不載史事(均見《續修四庫提要稿》),則屬視而不見,莫名其妙。此中記載:崇禎十三年(1640)農民軍破新安城,十五年(1642)李自成軍破縣城,斬知縣陳顯元,作者可能不大歡喜這種事情,但卻不能否認其史事。


卷六風土志對此縣農民、工匠、商賈、市廢、婦女皆有敘述,雖極簡略,但可見當時他們的生活狀況,是極為珍貴的社會資料?!独m修四庫提要稿》謂“是編此點可以奴視一切矣!”可以同意此說。又此門中之志方言,為清代中葉河南志書中所少見,值得記上一筆。


游土耀在此書跋中,謂呂宣曾為纂修此志“每寅興亥眠,一卷輒三四易稿,修飾潤色,形神交瘁,不知老之將至?!贝朔N精神,令人敬佩。


此書見《八千卷樓書目》著錄,誤作十六卷。


志除原刊本外,另有民國3年(1914)曾炳章石印本,上海圖書館有抄本。



【民國】新安縣志稿


(民國)13年(1924)稿本,十五卷


張鈁修,楊坤纂。鈁,字伯英,本縣人,河南省軍、政界要人。時任陸軍第二十路總指揮。坤,字子方,河南澠池縣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曾任祥符縣儒學教諭。


民國12年(1923)張鈁召集楊坤及本縣人侯慈肪在鐵門鎮設修志館,由知縣葛邦炳監修,閱歲成書。旋遭時變,未及付梓,而稿半佚。


書十五卷,佚去一、五、六、七、十、十一卷。所存為:卷二輿地(沿革、山系、水系、古跡、陵墓、廟相、坊表),卷三財賦(丁地、戶口、稅課、地租、差徭、鹽政、公債、賑恤、解支、倉儲、附財政機關沿革),卷四職官(職官表、宦績),卷八教育(儒學、書院、義學、教育行政、學校教育),卷九社會(民族、宗教、禮俗、組織、生活、方言、歌謠),卷十二人物下(民國),卷十三藝文,卷十四金石,卷十五雜記(祥異、軼事、雜著)。另有新安歷代仕進表,沒有標卷數。最后有修志人姓氏。查其內容,職官止于民國23年來任知縣任鎮乾,祥異目記事亦止于民國23年。顯為后來有人續補。


以本稿與后之李庚白志相對照,二者差別不大,相同之處比比皆是,后志纂修時顯然參考借用了此稿??梢哉f雖然有李庚白志正式刊行,但此稿仍不失其存在的價值。


是稿本現存于洛陽地區檔案館。



【民國】新安縣志


(民國)28年(1939)河南新安同文印刷所石印本,十五卷


李庚白修,李希白纂。庚白,字慕仙,唐河縣人,民國22年(1933)任本縣縣長。希白,字亦仙,孟縣人,光緒壬寅年(1902)舉人,曾任滑縣縣知事。


民國22年(1933),縣長李庚白主持修志,籌資集款,延李希白總修,并聘本邑數人分修,歷經十九月書成。但經費告竭,未得刻印,僅手錄志稿兩部,分藏于私人家中。民國27年(1938),省府命令“即設法籌款付梓,免道遺失”,于是,縣長席秉章組織校訂志稿,不一月而竣,民國28年(1938)始出版。


此部縣志凡十五卷,每卷一目,目次為:大事記(附黨務記)、輿地、財賦、職官、建置、民政、實業、教育、社會、佳進、人物、藝文、金石、雜記。卷首有圖記。


本志修成于民國二三十年代,有明顯的特點。如凡例中曰:“今昔時勢不同,體制亦當有異”。所立篇目,與舊志視然不同。大事記列首卷,提綱摯領。其于自然現象外,注重行政區劃之沿革、政治變化、經濟盛衰等社會現象,尤其是對有清以來的社會政治變動的記載更為詳明。財賦一目,其分細目多至十余項,其中稅課、雜捐、差搖等細目較詳細地記載了民國時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和有清一代至民初,地處“秦晉豫三省沖要”的新安“差役浩繁”、“兵差如織”的情景,其附有《新安縣歷年按糧派征差搖一覽表》極有價值。實業一目按農、林、牧、工、商、礦業分述。農業一項分土壤、作物、農器、水利四方面,較全面地反映了該縣的農業面貌。森林一項,不僅載述了面積、位置、種類,且指出毀林的情況與造林的利益:“近代以來,人民日漸稠密,官府不禁森林之刊伐,不數年間,摧殘殆盡,是可惜也”,“果能加意提倡造林,設警保護,由各區長督率進行,將見不任開墾之石田亦可變為生生不窮之利源矣!”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工業一項,詳細記載了瓷工業之沿革、制作方法、材料、成本、產額、銷路、工人數目及工資,很有參考價值,是方志中不多見的資料。


此部縣志的編纂,立足于當代,內容較充實,文字質樸簡明,當算作河南方志中較好的一種。當然,亦有不足之處,本志序文已指出。



【康熙】宜陽縣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刊本, 四卷


申明倫纂修。明倫字敬敷,號素庵,順天景州(今河北省景縣)人,舉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來任知縣。申明倫蒞任,正逢河南巡撫閻興邦檄全省修志時。宜陽縣舊志已殘缺,申知縣乃延本邑舉人金式率庠生七人采輯,自已與教諭劉熾(字陶庵,河南杞縣人,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來任)亦調查采訪參與纂輯,最后又手為筆削,翌年稿成,三十一年(1692)夏付梓。


書四卷。卷一總圖,沿革,天文,疆域;卷二建置,山川,古跡,風俗,土產,陵墓,寺觀,賦稅;卷三職官,人物,節孝;卷四藝文。卷前有申明倫、金式各一序,修志牌文,修志姓氏,目錄,卷后有劉熾跋。


此志依照當時憲頒凡例十六則而修。書之門目即以十六則為式。據康熙三十年(1691)十月初六日間興邦給呈送巡撫都察院的此志稿本上的批語云:“豫省諸郡縣志之第一宜毀而重修者莫過于宜陽,茲則皆刪去之矣。所作諸總論已疏通流利,引用亦雅貼可喜,較之舊志恍如撥云霧十重,是可喜也?!笨芍樦沃居惺植缓袭敵淖鞣?,故被視為第一應毀之書,反映了滿漢民族矛盾。今順治志已不傳,大概已在當時被毀。茲次纂修,“舉殘編中煩者去之,訛者正之,遺者入之,不雅訓者飾之,而大書特書一衷諸春秋之義?!保▌氚险Z)較之舊志作了改進,如山川、古跡舊志概以小說野史攙入,今盡刪去,名之確有其實者仍存其名,事不涉于經者弗登”,因可稱贊。但筆削太過,”至使全書失之簡陋。如山川、古跡,僅記其名稱,至其形勢源流則毫無顧及。節序一目,書曰正月元旦、立春、元宵,三月清明,五月端陽,七月七夕,八月中秋等字樣,至于各節序在宜陽有何特點,皆未著一字。每目均加論曰,閻興邦巡撫稱為”‘所作諸總論已疏通流利,引用亦雅貼可喜”,然而實際上無非普通濫套,與當時典制毫無稗補,亦與本地實際結合不緊密。


茲志是現存最早的宜陽縣志,今僅天津圖書館存善本一帙,北京圖書館有殘本1 一3卷。



【乾隆】宜陽縣志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 , 四卷


王道成、周洵修,汪堅纂。道成字暤如,四川溫江縣人,舉人,乾隆七年(1742)來任知縣。洵字立齋,順天昌平州(今河北昌平縣)人,進士,乾隆十二年(1747)來任知縣。堅字節楹,江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舉人。


乾隆九年(1744)河南布政使趙城遍喻各守令續修志書。王道成延邑舉人蔡元士等九人從事于此,汪堅為總纂。未幾,趙城內遷,王知縣調任,中經曾英知縣,于周詢任時稿成,逐級上呈府、省,終由巡撫碩色裁定而成。


書四卷。卷一總圖,沿革,天文,疆域;卷二建置,山川,古跡,風俗,土產,陵墓,寺觀,賦稅;卷三職官,人物,列女;卷四藝文。共十六門七十七目。


此書每卷開頭均標“廣川申明倫敬敷重修,邑令成都王道成爆如續修,昌平周洵立齋增修”。此志與康熙志一脈相承,依次遞增,其中也做了一些改動,如凡例云“舊志山川古跡概以小說野史攙入,今盡刪去”,“婦女賢孝節烈代不乏人。向混入人物,殊無體裁。另標烈女為志云”。另外舊志把災祥綴于卷末藝文之后,茲移附于天文門內。以上改進,均為合理,加之本書原就有紀事附在沿革,以上編排體例是本書之優。然而各國內容多所簡陋,如渠堰只有名稱,不載具體長寬深及灌溉排浚的功能;古跡無甚考證;職官按朝代序列,其在冊人數寥寥,顯有缺漏。


其中亦有價值者,如賦稅門里國記載“康熙八年安插福建投誠官兵三百七十二員名,每名給荒地五十畝令之墾種,另立一里,曰閩臺里。有星兵逃,故將原給地募民頂種輸糧,日代耕里”。此為重要的人口遷徙資料。



【光緒】宜陽縣志


(清)光緒七年(1881)刊本, 十六卷


恒倫修,謝應起續修,劉占卿纂。倫,內務府正白旗人,附監,同治三年(1864)來任知縣。應起字虞臣,山東福山縣人,拔貢,光緒五年(1879)來任知縣。占卿字鷺序,本省延津縣人,舉人,錦屏書院主講。


本縣志書自乾隆志后,近一百三十年未修。恒倫任知縣時,延邑紳共修,稿成付梓,鐫刻未就,以去任而事未果。嗣后徐彬知縣手為點竄,訂其錯訛,意在重修,因時值荒歉。有志未逮,解組時以所校本授與本縣紳士陳一經。謝知縣來任二年,集邑之官紳謀修之,陳一經呈出徐校本,謝知縣以為應再加增修近十數年事,命原參與此事的縣丞龔文明襄辦司理,志書乃成。此志由恒倫始,徐彬續,謝應起終,經三知縣歷十數年而成。


書凡十六卷。志目曰:卷一序,修志姓氏,凡例,目錄,圖;卷二天文;卷三輿地,沿革;卷四祀典,禮儀;卷五建置,學校,賦稅;卷六風俗,土產,古跡;卷七官職,武備;卷八至九人物;卷十紳音;卷十一至十二列女;卷十三至十五藝文;卷十六金石,軼事。各門又領目若干。


此志較乾隆舊志大有改觀。在體例上,舊志無表,茲立沿革、階級(職官)、梯云(選舉)三表;又增武備、金石、軼事三門,填補了空白。在內容上豐富許多。本志于山川形勝考核頗精,如宜陽有八關城,新安縣亦有,宜陽有興泰宮,洛陽亦有,究竟屬誰,皆以《元和郡縣志》、《新唐書》記載為斷,又以《后漢書》、《水經注》、孔安國《尚書傳》中有關記載,查實了熊耳山在古之宜陽的位置與今之不同處。注重地理山川是歷代志書的傳統,本書亦然,但同時又十分重視社會生活。風俗門列分聚、節序、占驗、四禮、方言五目,各目又領小目,例如分聚中又有服含、文風、農功、工匠、商賈、市廛、婦職、禮事八小目記述,展示了較全面的社會狀況。其中工匠中有關工價的記載:“工作以日計,泥木工論大小,除飯食外每日得工價錢二三十至三四十文不等,他工仿此。逢豐青年歲,緩急另酌,官工向有定數,不同此格。至挑夫、抬夫、針工、油漆匠、錫匠,俱照件論價,不拘定論,工大抵農忙歲暮較平時多耳?!贝朔N資料在河南方志中實屬罕見。方言以天、地、人事、物情、飲食、交接、宮室、稱呼八類記錄,很有特色。土產采集較全,僅藥類即達92種。金石雖是新設,所收亦豐。計有漢、魏、北齊、后周、唐、宋、金、元、明各代,以唐最多。每種記其尺寸、樣式、出土地點、藏者姓名、碑文內容等,濟濟大觀。


總之,茲志精華處特多,是本縣亦是全省不可多得的佳志。



【民國】宜陽縣志


(民國)7年(1918)河南商務印刷所鉛印本,十卷


張浩源、林裕燾修,王鳳翔纂。浩源字筱波,直隸豐潤(今河北省豐潤縣)人,前任宜陽縣知事。裕燾字蔭濃,京兆大興(今北京市大興縣)人,宜陽縣知事。鳳翔字習初,邑人,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舉人,臨穎縣訓導。


民國3 年(1914)夏,張浩源任宜陽縣知事,為達“上以束專制之殘局,下以啟共和之洪緒”的目的,進行修志,由王鳳翔任總纂。張去任,后又經兩任縣知事續修,至林裕燾任時始完成,前后歷經四年。


本志共十卷,分前后兩部分。前八卷是對光緒舊志的整理,后兩卷是對光緒志后三十余年的續修。前八卷目次為:志序、圖表、天文、疆域、古跡、建置、賦稅、學校、風俗、土產、祀典、職官、科貢、人物、紳耆、列女、藝文、金石、軼事。后兩卷目次為:天文、疆域、建置、古跡、賦稅、學校、風俗、祀典、職官、科貢、人物、紳耆、列女、藝文、時政。前后兩部分目錄基本一樣,體例相同,但續志部分則較為簡潔,對原有部分不再重復,譬如,前八卷中的天文一目,僅記載星野圖,而續志在同一目中,則只列“祥異”,記自咸豐以來自然界的變異現象及蟲災、瘟疫等。后者雖非完全的天文現象,但卻是有用的資料。疆域一目,前八卷原有山川、邑里、沿革表。紀事四細目;續志則只列山川、兵警二細目,山川只載前未入志的山水;“兵警”實與前“紀事”同,特記康熙、嘉慶、咸豐、同治、民國等時的農民反抗、捻軍活動、及民國后軍閥混戰的材料。此等事包括在“疆域”一目中,自然是不倫不類,但卻有大的參考價值。


續志新增加“時政”一門,專記民國后宜陽縣的社會狀況,曰時政表。表分學界、政界、軍界、警界、紳界等欄目,以人為主,分欄記載本縣各界中掌權者及知名人士,各人名下附有簡歷,類似舊志中的職官表,是熟悉或研究民國此縣人物的重要材料。



【順治】伊陽縣志


(清)順治十六年(1659)刊本,膠卷,二卷


孫光昜修,常秉彝、劉象明纂。光昜字丹扶,浙江余姚縣人,拔貢,順治十六年(1659)來任知縣。秉彝字全樸,本縣人,歲貢,曾任陜州儒學訓導。象明字清庵,本邑廩生,以轉輸功授肅州監牧、臨洮府通判。


此是現存最早的《伊陽縣志》,國內已無存書,僅有孤本藏于日本內閣文庫。此書于一般書目中著錄為順治十六年刊本,但書中修纂姓氏內卻有康熙二年知縣王宗朱的名字。本志職官載宗朱履歷為康熙二年(1663)任。如成書于宗朱之手則應為康熙刊本,但本志無此人序,只有順治十六年孫序,據序云志已修成。想此書出于孫光 之手,但未刻??;王宗朱來任后始行付梓,并乘機補其姓氏于書上。此書纂修于順治末,刊刻于康熙初,實際情況概如此。


志書二卷,前有孫光 序,河南布政司修志信牌,修志姓氏及目錄。


上卷為:輿地(星野、疆域、沿革、邑圖、八景、山川、水利、土產),建置(城池、街道、集鎮、公署、庫藏、鋪舍、儒學、學田、社學、漏澤園、養濟院),儲備(倉廒、演武場、射圃、防衛民壯),祀典(廟祠、壇壝),籍賦(里甲、戶口、田賦、稅糧、驛站、鹽法),職官(縣尹、典史、師儒);下卷人才(名宦、鄉賢、兩科、貢士、學校、武勛、耆碩、隱逸,流寓),忠孝(忠臣、孝子),節義(節婦、烈女、義士),古跡(神仙、亭褐、陵墓、寺院、宮觀),祥異(災異),藝文(八景詩、雜詠、碑記)。后無跋。


綜覽全志,纂修十分簡單,而以山川為最。此縣地處山區,山重水復為一大特點,自應詳為記載,但卻簡到不能再簡,大多數只記距城里數,有一部分甚至僅列其名而無任何說明,即有說明,如天息山僅注“汝水所出”四字,而汝河條僅注“南門外,出文石”數字,均極簡略。水利目列水渠十七條,亦僅有渠名,并無一字說明。有關建置諸目,由于兵燹廢毀,故多以數行文宇籠統敘之。不做具體記述。古跡亦如此。有關人物的記載亦多疏略。藝文只一篇《修儒學碑記》,余皆為山水詩。


較有內容者:沿革目雖簡,但敘事明暢,八景目純為自然風光的記敘,寫景狀物均有特色,文字亦簡潔優美,與山川目相較,實不能同日而語。戶口、田賦及職官諸目均有當時的記錄;建置諸目也多少反映了當時因朝代變革造成的荒敝,勾勒出了清初此縣凋殘狀況,不失其歷史價值。它如災祥、兵變諸目的記載,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康熙】伊陽縣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 三卷


謝夢弼修,杜李等纂。夢弼字巖臣,號坦庵,湖北省黃黃陂縣人,歲貢,康熙三十年(1691)由湖南桂東教諭升任本縣知縣。杜李,本縣人,拔貢。


順治間邑乘創修后,康熙二十九年巡撫間興邦又檄各縣續修。時知縣魏之京奉令續成上報,遭駁議,會魏令以丁憂去,謝令接任,于志稿刪蕪補缺,三閱月成事,將付梓而閻撫調黔遂中輟。顧沂來任。檄各縣各竟其業上呈。經審準,此志卒定稿并刊行問世。


志凡三卷。首有謝夢弼序、教諭宋賦跋,修志姓氏,凡例五則。目錄:卷一封域志(輿圖、星野、沿革、疆界),建置志(城池、學校、祀典、學田、賓興、鄉飲、公署、倉庫、河防、鄉村、集鎮、街坊、鋪遞、橋梁、壇壝、祠廟、寺觀);卷二山川志,古跡志(附陵墓),賦役志(里甲、戶口、稅糧、驛站、鹽法、附新收河南衛改名陶鐵里),風俗志,土產志,職官志(名宦、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師儒),選舉志(科甲、貢生、監生、武勛、吏椽、鄉耆),人物志(鄉賢、懿行、隱逸、流寓、仙釋);卷三藝文志(詩、詞、雜文、賦),災祥雜志。


此次河南撫院發布修志檄文,并附統一凡例,令遵照執行。以有章可循,故志書質量較前有所提高,此志書即如此。此志書較順治志擴增一卷,分十二門,領四十八目,內容較前志明顯豐富。如山川志,于山,凡主要者如峴山、瑞云山、云夢山等皆記載特詳;水亦然,如伊河記其在本縣的流經及對河水的利用等;湖、潭等亦分類記載,十分清晰。古跡志除水簾洞外,余皆有較詳說明。物產志先總序本縣地形地質概況,后分類記錄各種物產,二者相得益彰。麟類中有對孩兒魚的記載:“形類鲇魚,有四足,其聲呱呱,類嬰兒”。介類云“伊地蛇少,惟蝎頗多,蜇人極毒,四五月間至夜,壁牖多有,宜防之”。其它建置各目,能酌情記載,如實反映。鄉村集鎮目,云“伊在有明時頗稱殷庶,因流寇變起,焚掠殆盡。國朝定鼎以來,邑令加意招徠,雖驚鴻稍集,半非土著,殆不及百之一矣……。所列諸鎮亦止略似村落,而懋遷(懋通貿。即貿易)寥寥,難語集市”。說明了自清初開國以來,五十余年,雖多方努力,稍有恢復,但此記載亦說明其生聚恢復之艱難。


本書占篇幅較多者為學校目,典禮儀注記載十分詳細,此乃統治者對庶民進行教化的一種手段,各種志書一律如此,雖連編累牘,但價值不大。各目亦有因陋就簡者。如河防目實為水利,并非黃河防汛,由于拘泥憲頒目次,不得不爾,實屬無謂,且記載全襲舊志,極疏陋。


此志書現存極少,只西北大學有善本,另北京圖書館有1一3卷上,無第3卷下,是一殘本。余國內所存者皆為膠卷。



【乾隆】伊陽縣志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四卷首一卷


李章堉修,張施仁、趙先第纂。章堉字敏程,吳縣人,進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來任知縣。施仁字惠萬,本縣人,乾隆三年(1738)舉人。先第字紹元,本縣拔貢。


乾隆時期,伊陽縣志曾兩修,先是七年(1742)知縣崔淇奉汝州檄修成志書,現已佚。據李章堉序云:“(崔志)失之于困仍太過,而搜羅考核之為功鮮也?!倍拍辏?764)分巡河陜汝道歐陽永琦又檄各屬州縣增修志乘,李章堉設局于書院,與邑紳共襄其事,廣搜載籍付于張施仁,采訪遺秩托之趙先第,參損益,別去取則由知縣負責。閱半載而告竣,成書四卷。


卷首凡例,原敘;卷一圖考、星野、沿革、疆域、城池、街巷、村鎮、里甲、山川、橋梁;卷二公署、倉庾、恤政、鋪遞、營汛、田賦、風俗、學校、書院、職官、選舉;卷三人物、古跡、碑碣、寺觀、墳墓、坊表;卷四藝文、祥異、雜記、雜說。卷前有李章堉序及歐陽永琦序、檄文、修志姓氏。


此次纂修,整體布局與舊志不同。凡例云:“舊志以綱統目,終覺未協,多有不類。茲特次編排,以類相附而不必另列總目?!贝酥局T目平列,另有以類相附者,如形勢附于疆域。溝渠附于山川,土產附于風俗,秩祀附于學校,宦績附于職官。在門目名稱上力求確切,如本縣溝渠只排泄山水而無溉田的功用,故不曰水利而稱溝渠;另如汛防設卒不多,境內亦很少險厄,所以稱營汛而不曰兵制;均從實際出發,不求虛榮。


各目記載亦多樸實。村鎮目,按東西南北依次載記,每一村鎮、山、水、交界之處均注明。里甲目,大字標其名稱,小字細記甲長、牌、戶的數字,簡明扼要,商業貿易,詳細記述城關四集的發展變化。風俗中競記載帶有貿易性質的廟會,甚覺別致。祥異目是歷史上自然現象變異的記錄(大多是自然災害),雜記目盡是社會、政事、人文的載述。以上二目基本上構成了本縣的大事記。書之最后有《修志雜說》七則,實為本志凡例,頗有見地,不可忽略。


本志書不濫不蕪,詳略得當,敘事清楚,是較好的本子。此書現存不多,現國內五家圖書館有藏本,其中一家在臺灣。



【道光】伊陽縣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 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張道超修,馬九功等纂。道超字元理,湖南清泉縣(今衡陽縣)人,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道光二年(1822)來任知縣。九功字敘之,本縣人,道光戊子(1828)科舉人。


此是清代縣志第五次纂修,亦是最后一部舊縣志。距前志已七十余年。由張道超率邑紳二三十人在舊志基礎上增訂而成。志六卷首末各一卷。卷首圖考;卷一地理;卷二建置、田賦、秩祀(附寺觀);卷三學校(附書院、義學)、職官、選舉;卷四人物;卷五藝文;卷六藝文、祥異;卷末雜記。卷前有張道超序、及順治、康熙、乾隆各志舊序四篇,凡例八則,修志姓氏(包括各次舊志)。


道超以乾隆志刪去總綱,使各目漫散無統,目錄顯得十分混亂。故此書重立綱目,二級相屬,甚為得體。立建置綱,統城池、衙署、倉庫、營汛、鋪遞、渠道、橋堤、坊表、監獄、普濟堂、塋墓、漏澤園諸目;設地理綱,以沿革、疆域、形勝、山水、村鎮、里甲、市集、風俗、物產、古跡列入;置秩祀綱,專載秩祀典禮,并以寺觀附之,較舊志以秩典附于學校,顯然合理。舊志坊表附入古跡,此編以坊表新立者居多,亦不得謂之古跡,改附建置;以“彈丸一邑,不能指實”而刪星野。以上諸種改動,皆有見地。


內容多因舊志,間有增補。物產中增藥物百余種。溝渠增補特多,對舊志所載之溝渠與乾隆三十一年(1766)后所開之溝渠分別開列標明,并增載灌田畝數、引用水源、堤防建設、種稻等情況。城內外四鄉漏澤園多達七十一處。而舊志僅載一處。秩祀目中,僅節孝祠所祭祀者即達三百余人。凡此皆增補了過去一大空白。


藝文中除詩文外,又著錄書目,本極合志法,但收張道超本人所著即達十一種之多,如《唐詩約選》、《晴雪山房文鈔》及詩鈔之類,全與邑志無關,此舉殊不可取。


此志書原刊本流傳甚廣,民國24年(1935)又有石印本傳世。本書見《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八千卷樓書目》著錄。



【萬歷】嵩志


(明)《周南太史王公遺集》本, 二卷


知縣李化龍主修,縣人王守誠纂?;堊钟谔?,直隸長垣(今河南長垣縣)人,以萬歷二年(1574)進士來任嵩縣知縣,后官至兵部尚書,加柱國,少傅兼太子太保,《明史》有傳。守誠字環一,隆慶五年(1571)進士,選庶,后擢禮部給事中,出知順德府(府治在今河北邢臺市),累遷大名道、山西提學,后致仕歸里,纂修水志。


其目為:城池考,歷代建置因革考,地理志,田賦志,官師志,人物志,嵩志附記。


各篇內容皆極簡疏。如官師志,僅載名宦,而無職官表;山川一目,僅以“環嵩皆山也,悉書則不勝書”數語了之,直如兒戲。惟田賦志尚可觀。全書共三十九頁,其目錄附記云:“書未能刻全,大抵此編非完本也?!睋丝芍獣喡?、闕略。


王守誠自序云;“嵩有古志,藏在澤宮,久已亡矣。宣德中,邑有胡敏氏者,概嘗修之矣。正德初,陸宜春復取胡氏志廣為三卷,頗稱兼收;第記述雖繁,新聞未續,邑侯李君化龍慨茲闕典,屬予校讎,乃因其所已述,采其所未錄,詢之父老,參之載籍,博訪金石之文,遍考方物之跡,言為有物、名不爽實者例書之?!?/p>


此自序又見光緒《嵩縣鄉土記》轉載,文字稍有出入,不知孰是。


此編所記雖簡,但籍此可知是縣前此修志源流,于文獻亦不無稗益。


本篇提要系采《明史》、康熙三十二年《嵩縣志?凡例》、乾隆《嵩縣志?貢舉表》與《列傳?治行》、光緒《嵩縣鄉土志?王守誠自序》以及《續修四庫提要稿》等有關資料組成。



【康熙】嵩縣志


(清)康熙二年(1663)刊本, 四卷(存1~2卷)


楊厥美修,屈翔等纂。厥美字平山,江南廬江(今安徽廬江縣)人,拔貢,順治十七年(1660)來任知縣,在任十年,升山東莒州知州。翔,本縣人,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任廣西平樂知縣。


明代嵩縣志書,于改朝換代之際,兵火相交之中,已蕩然無存。巡撫賈漢復通令全省修志,本縣當即奉命,然書未成。適楊厥美來任,踵事增華,搜采殘篇斷簡,其中以“湯陰魏氏集為略備焉”,在此基礎上,又補綴修訂,遂成本志。為現存最早的嵩縣志。全書共四卷:卷一疆域圖、城池圖、八景圖、建置、地理、典祀,卷二保里、戶口、田賦、雜賦、食貨,卷三官師、人物,卷四選舉、藝文、雜志。共十三門類,卷前有楊厥美康熙二年序,修志姓氏,凡例及目錄。


本志書現存北師大圖書館,孤本且殘,僅有前二卷。書之編排有獨到處。嵩域圖前有《山川道路險夷考》,綜合扼要地載述縣境主要道路、關隘的歷史與現狀,十分清楚。城池圖前有《城池考》,載記主要興廢沿革,將此二者冠于全志之首,以示重視,大概是清朝立國不久,攻城守池的意識還相當強烈的緣故。其它方面,將沿革考列于建置門,地理門只山川、溝恤、古跡三目,山川均較簡單,記山,對自然形態記述少,而于礦產、史跡較注重;記水,因本縣無主要河流可記,僅作一般性地敘述,失于疏略;溝恤分新修、古渠二類,凡標“古”者,皆是舊志所載,一般是明初所建,保存了修渠的領導者及基本規制;古跡則多是自然地理,如某山某洞,有人工建筑遺跡者極少。


較有價值者為保里、戶口、田賦三目。此三目均分兩部分:“正文”記載當時現狀,“附錄”部分則是明洪武以迄萬歷時的舊志內容,資料翔實具體。如戶口目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成化十八年(1482)、弘治十五年(1502)、正德七年(1512)、嘉靖元年(1522)、二十一年(1542)、三十一年(1552)、四十一年(1562)、萬歷元年(1572)的具體數字。以及萬歷以后至明末,“已漸消耗及崇禎末年兵災戰禍,不堪收拾”的情形。除明代資料外,其余則反映了清初各方面始建的情況。盧志遜志書評本志云:“大抵因循故本,殘缺相仍,其所補入多諛辭,浮漫溢美失真,非能按考精詳、足稱撰述者也”。評語頗中肯,但從其保存了有一定價值的資料而論,本志仍是很可寶貴的。



【康熙】嵩縣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十卷


盧志遜修,李滋纂。志遜湖北景陵(今湖北天門縣)人,蔭生??滴醵四辏?689)來任知縣。滋字奕倩,河南輝縣人,貢生,康熙二十年(1681)來任教諭,在職十二年,學問賅博。


此志為奉檄而修。李滋任總纂,另邀本縣撥貢屈必昌、舉人張星煥、屈必達三人參訂。因前志大加修葺,幾等同重修,歷一寒暑而成。卷次較前增倍余,共為十卷。


目次:卷一方輿志(沿革、疆域、四至、山川、古跡),卷二建置志(城池、縣署、學宮、河渠、保里、集市),卷三祀典志(名位、禮樂、祭器、祭品、樂器、樂章、佾舞、祝文),卷四賦役志(戶口、田賦、起運、存留、雜稅、鹽引、食貨),卷五秩官志(歷代官師、明官師、國朝官師、游寓),卷六人物志(歷代人物、明人物、孝義、死事、列女),卷七選舉志(歷代選舉、明選舉、明科貢、武舉、封贈、國朝科貢、武舉、封贈、附程氏世官),卷八藝文志上(文翰),卷九藝文志下(詩章),卷十雜志(寺觀、陵墓、仙釋、方技、災祥、民俗),附被兵始末。此次纂修,在內容上,于舊志則“因其已存”,然后“補其未錄”;在編排上則另起爐灶。舊志請目平列,序次龐雜,此則綱目二級統屬,重新分門別類,眉目清晰。又將舊志所載“萬感碑”之類獻諛現任長官、“言既無征、跡殊可鄙”之類,概行刪削。于歷任官員與選舉進行了補缺,較舊志趨于完備。寺觀目除已“列祀典者”外,仍有87處,均載明地點、修建時間,搜集可謂齊全。


雜志一門,較為特殊。凡例云:“邑中山川、人物、祀典、賦役等厘為八志,亦云備矣”?!半s志者何?事有不可附諸志以見而又不可或軼,故雜志焉??仲O缺略之譏也”。檢閱各目,實在是縣志中不可缺略的重要部分。如災祥、民俗二目,一部志書如無此二日,則無疑是抽去了最活潑生動的部分,將不成為一方之史的全志。本志書編者認為將山川、人物、祀典、賦役等厘為八志、即云備矣,說明纂者對志書概念有不完備的地方。寺觀、陵墓為舊志不可少的內容;仙釋、方技是人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編均作為“正志”之外的附錄,列入雜志門,亦屬不當。被兵始末目是新增部分。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當地人民積極響應,先后延續十三年,對本縣經濟、民俗、民情等均有很大影響,纂修者注意到此,給于專編記載,識見則較雜志高明多了。至于祀典志,按全國通例,一應齊備,最無味,但此是這一時期志書的通病,不獨本縣,無可厚非。


此志書僅北京圖書館藏有孤本。



【乾隆】嵩縣志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本, 三十卷首一卷


康基淵纂修?;鶞Y字靜溪,山西興縣人,乾隆壬申(1752)進士,二十八年(1763)來任知縣,多有政績。后改任甘肅鎮原縣、皋蘭縣,升肅州知州、江西廣信府知府。


康基淵來任頗有作為,扶植蠶桑、興修水利、辦理學校等。政績卓著。又重視志書,以為政事之首要,乃親自纂修。此人最佩服陸隴其,故所修志書悉仿《靈壽志》筆法寫成。體例則因地制宜,自行創制。


志共三十卷首一卷。前有河南巡撫阿思哈序、河陜汝道歐陽永琦序、康基淵自序,凡例,目錄。卷次為:卷首圖,一沿革表,二職官表,三貢舉表,四兩程世表,五沿革,六星野,七疆域,八山川,九風俗,十城垣,十一里保,十二市鎮,十三公署,十四河渠。十五食貨,十六學校,十七祀典,十八戶口,十九田賦,二十倉儲,二十一兵防,二十二宅坊亭墓,二十三列傳宦績,二十四列傳賢哲,二十五列傳忠烈,二十六列傳孝義,二十七列傳治行,二十八列傳藝林,二十九列傳游寓,三十列傳列女。共成四表十八志八傳。與舊志相比較,舊無今有者:星野、風俗、倉儲、兵防;舊略今詳者:各圖、疆域、里保、市鎮、河渠、食貨、宅坊、亭墓;舊有今無者:寺觀、仙釋,方位、雜志。舊詳今略者:祀典內儀節、祝文,田賦內已奉折解之本色;昔分今合者:祥異附于星野,藝文附于各門下,不再專立。另外學校不并于壇廟,倉庾不附于官舍。


體例為之更新,內容更加翔實。卷首置星野、山川、里保、村鎮、城關、河渠大圖,繪制清晰,圖說扼要。凡山川、人物、事跡見于書史者,全文采入。注明出處。建置、戶口舊志資料一律采入,不予遺漏。舊志所載斷密澗、古字石、明白川、光武遺事野牛嶺、羅漢洞等類附會謬誕之說,悉從刪削。按此可另立雜志目,以存民間傳說。


最精彩者屬風俗、市鎮、食貨三目,詳實豐富,多有新資料。風俗分土、農、山農、工、商賈、喪葬、婚姻、宴會、閨門、民性、雜俗、節俗十二小目。將嵩縣各階層人民生活、生產、精神狀況作了概述。本縣多山,專有山農目,云“其山農尤苦,地皆陡瘠,不任行犁,遄(專)恃人力,初墾得粟頗多。三年后土薄不堪藝植,則移墾它處,名為‘倒荒’。夏秋治田畝,冬春兼運販山產逐食,其多流寄,佃墾他姓荒山,稍有儲蓄,仍歸原籍”。閨門目載:“境內種棉頗多,無外鬻者,皆供織女機也”。言簡意賅,是很有價值的資料。市鎮目舉凡全縣三十二處,—一詳載具體貿易狀況,各有特點。如“城關,柴米百貨,日有市。新置機坊繅絲織綾絹,為嵩民近利。二、三月內桑秧、桑葉亦入市”?!盎睾?,縣東三十里,米糧聚集,溫泉之黃莊、江城,伊河東之花廟、保民,集期擔負入市者相望于道。其商賈易率責償粟,用貨則高其值,償粟則廉其價,故商獲厚利而民恒拮據”。嵩縣是山區小縣,市集貿易有如此記載,實屬難能可貴。食貨即物產,將全縣農、林、礦產諸類分別說明其用途及特點,本縣棉織、絲織的重要資料亦于其中反映出。


明末農民起義,在嵩縣活動頻繁,是本縣歷史大事。本志摘錄康熙盧志資料附于星野篇,如能入于兵防門之“歷代兵事”,以類相從,則更為合理。


纂修康基淵有事業心,認真負責,志書質量較高。書流傳亦較廣,多處有存。



【光緒】嵩縣志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本,三十卷首一卷。


龔文明續修,陳煥如續簽。文明,湖北襄陽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來任知縣。煥如字堯章,本縣舉人。


光緒末年,實行新政,清廷命各地修鄉土志,以教育為宗旨。作為新辦小學堂課本。本志離修人認為“鄉土志者,即縣志之別名也”,乃取康基淵志踵而續之。按鄉土志內容、體例均有一定的規定,與傳統縣志迥異,屬兩種體裁,一般說,縣志含有“史義”,而鄉土志則是配合新政,為教育提供教材的。本志纂修者將二者視為一體,實為一種誤會。


茲所查閱者為附于光緒間重刊乾隆《嵩縣志》后之版本,其內容以另頁附于該志相應的門目之后,其目錄即前乾隆志之目錄。茲將附錄續增部分介紹于此:卷二職官表,卷三貢舉表,卷九風俗(增人類宗教說),卷十一城垣(續附城垣說),卷十四河渠(續附河渠說),卷十五食貨(續附物產說、礦務說),卷十六學校,卷二十倉儲,卷二十一兵防,卷二十三宦績,卷二十五列傳忠烈,卷二十六列傳孝義,卷二十七列傳治行,卷二十八列傳藝林,卷三十列傳列女。


以上所續部分均甚簡單,多以數語了結。其中有幾目較具體。并有新的資料。礦務說敘述自清開國以來開采金礦的情形。光緒前,一般由窮苦人們利用秋冬閑暇之時采洞砂、河砂獲小利,其多者逐日得二百余錢,薄者數十百文而已。光緒年間,清朝廷委原縣令羅梁村至嵩辦礦務,年余無成效,賠款千金。以前舊志多記載本縣礦洞出產鉛、錫、銀砂,有關金礦則無記載,本志專重金礦記載,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資料,惟惜沒有具體地點與產量的記載。兵防部分記述了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間捻軍至嵩的活動,有本邑增貢生陳裕如《西南行》二千四百一十言,專記其事,是有價值的資料。另還記載了咸豐七年(1857)“流寇”陳太安,同治九年(1870)“土寇”張野貓、光緒三年(1877)“土匪”楊朝等聚眾造反、擊敗官軍、攻破寨垣的記載。對有關康基淵倡導種桑養蠶事有了更多的補充,提供了新的有關本縣絲織業生產的資料。


以上所續內容,片面零星,而于一邑之大事如田賦、里保等,均仍舊志所載,無一字增補,至使一百四十年間資料缺如。所以如此,不能不與本志既非續志又非鄉土志的體例有關。



【順治】永寧縣志


(清)順治十年(1653)刻本,八卷(存7-8卷)。


程萬善修,張鼎延、鎖青縉纂。萬善字元夫,山東城武縣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翌年來任知縣。鼎延字慎之,本縣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入清,仕至兵、工二部右侍郎;青縉字藎之,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入清,官階較低。此志是入清以來的第一部縣志,亦是現存最早的永寧縣志。至今只上海圖書館殘存二卷,僅一冊,已沒有完本行世。


所存二卷為:卷之七,已無頭,書口為“永寧縣志書,卷之七,十頁”;卷之八,此卷完整,開首下有“邑人張鼎延慎之修,同邑鎖青縉谷王訂”。此二卷均為人物,計其小目曰:耆碩、理學、忠節、勛業、孝義附義士、隱逸,共七目。每一目皆先有論,后列人物。書之最后有邑人張鼎延之子浙江嚴州府推官張官后序,張鼎延之子進士張睿跋。除以上現存本書情況外,《民國洛寧縣志》存有張鼎延、鎖青縉二人序各一篇。


據現存有關本書的資料可知,此志書是順治八年(1651)程知縣以修縣志事商之于邑紳。時苦于無舊志可查,鎖青縉謀之于孝廉趙克培、拔貢程止水,大索數日,偶于郭塢頭李登強家得殘破舊志。屬之于青縉詮次散逸,由張鼎延編輯總其成。是志因循明代舊志而續編,由于現存已非全貌,故不得知其總的情況。僅就所存二卷論,所載人物錄自史書者多,均予以標明。同時亦有新作,如張鼎延作永寧縣令武大烈傳,有崇禎十三年(1640)李自成農民軍破城,縣令斃命的記載。



【康熙】永寧縣志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刊本, 七卷首一卷


佟賦偉纂修。賦偉,號青士,奉天(今遼寧遼陽市)人,正藍旗監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來任知縣。


佟賦偉病舊志無文且疏漏舛誤特多,意欲重修。二十九年(1690)巡撫間興邦檄修志書,乃禮聘好古知學之土與之從事,三十一年(1692)稿成,與舊志相較,“改易十且四五”。三十八年(1699)佟賦偉調任赴京候選,將稿交付本縣儒學教諭睢陽宋宣,囑其“正其誤、補其缺,且董其剞劂之役”,宋鍹遵囑完成。


是書七卷首一卷。首卷縣境圖、縣治圖,卷一輿地志:沿革、疆域、形勝、山水、街道、鄉里、村落、集市、天文、災異、風俗、物產,卷二建置志:城池、公署、廟學、社學、書院、壇遺、倉、渠、養濟院、漏澤園、鋪舍,卷三賦役志:戶口、田地、稅糧,卷四職官志:知縣、縣丞、主簿、尉、典史、巡檢、教諭、訓導、軍官,卷五人物志:忠節、孝行、功業、儒學、薦舉、進士、舉人、貢士、例監、武功、武科、封贈恩蔭、方技、列女,卷六雜志:廟祀、寺觀、祠祀、陵墓、古跡、景物、釋老、敕、疏、序、記、書、贊,卷七藝文志:賦、詩。卷前佟賦偉序、修志牌文、目錄,卷末宋鍹后序。


是書統一于“志”之體裁,它如表、傳等體概不采用?!爸尽奔礊榫V,每綱下設較繁細之目。書之纂修,偏以社會政治。諸如:縣城建設頗詳,有總形勢概況,亦有具體細致的大街小巷及主要建筑。鄉里、村落歷歷可數。職官收錄甚多,幾無遺漏;對于武職,舊時把守險關設有巡檢、軍官,今雖已撤,但仍明其原委,整理職名,記錄在冊。經濟資料亦很重視。集市記載甚詳。以著名的王范市為主,記載了全縣市集的興衰。物產目關于特產竹子的沒落命運,資料十分完整。戶口、田地等目雖只記當時,但很具體,戶口有與明代萬歷數額的比較、見在、逃亡的具體丁日男女之數。田地載錄了一等竹地、二等水地、三等川地、四等平地、五等崗地、六等坡地、七等山稞的具體商額,各等地又分別有見種行糧、勸墾未起科二項,似此詳盡的田稱、起止、流經的具體村莊、灌溉受益之村莊,同樣屬寶貴資料。它如古跡、寺觀記其來源及建筑的興廢。簡而有要;人物、藝文采擇較精,以上皆為本書之優點。


相形之下,有關自然現象記載過于簡陋。山之大多數僅記名稱與大致方位;水則只載源出某處,入于某處,在本縣之具體流經概不注錄。災異目以五行分類,多為明代后期以來之怪異,資料價值不大。


宋鍹序謂?!跋仁谴笾胸╅惞蘅たh志也,所在開館編輯既成而上之,大半不當閻公意,而永寧志則公所稱為條理井井,過舊志之荒謬不倫遠甚者也”。此志確屬較好的縣志。


是書現今只南京圖書館藏存,上海圖書館有傳抄本,河南省圖書館有膠卷。



【乾隆】永寧縣志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 八卷。


單履咸修纂。履咸,山東萊州府高密縣人,拔貢,乾隆九年(1744)來任知縣。


乾隆十一年(1746)河南府修府志,檄各屬修縣乘,以備采擇。單履咸“即舊志之規模而參以所見,或合或分,有仍有補”,費時八月,纂成此志。此距前志已近六十年。


書凡八卷,四冊。首有單履咸序,縣治圖,山川圖,目錄。卷一輿地志:沿革,疆域,形勝,山水,街道,鄉里,村落,集市,天文,災異,風俗,物產;卷二建置志:城池,公署,廟學,社學,書院,壇壝,倉,渠,養濟院,漏澤園,鋪舍;卷三賦役志:戶口,田地,稅糧;卷四職官志:知縣,縣丞,主簿,尉,巡檢,教渝,訓導,軍官;卷五人物志:忠節,孝行,功業,經學,流寓,烈女,善人;卷六選舉志:薦舉,進士,舉人,貢士,例監,武職,武科,封贈,恩蔭;卷七雜志:廟祀,寺觀,祠祀,陵墓,古跡,景物,釋老,方技;卷八藝文志:敕,疏,序,記,書,論,贊,解,賦,詩。沒有凡例、修志姓氏和后跋。


書之每目均先有小序,以述大概。大多目記載甚簡單,山川一般只記方位,較重要者才有簡單載述,如“延壽山,有香泉,飲之者多壽,故以名山”。風俗毫無特色可言,盡是封建道德規范的通語。物產僅載水雞、卉物蘭、桂、握丹、石竹五種較奇特者。田地只有康熙三十三年及當時之數額。另外有部分目較好:形勝目總括歷史上本地險關扼要以及交通要道的變遷,論述本縣在全國及歷史上的地位,簡明扼要。街道目,記城的建筑規制,各街各道的具體走向,自某街折某方向與某街相通連,十分清晰,據此可繪制詳細的城區圖。渠一目,共載十一條,均記起止地點及灌溉受益的村莊,惜缺少受灌田地的數額。古跡收載頗富,如后周之同軌城,唐之函州城,唐之崤縣城,隋長水城等,從古文獻記載與現狀對照,很有價值。


是志書現只北京圖書館、臺灣二處有藏本。



【乾隆】永寧縣志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刊本,八卷首一卷。


張楷修,高特拔、肖思忠纂???,山東壽光縣人,舉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來任知縣,特拔,新鄭縣人,貢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來任教諭。思忠,汝陽縣人,貢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來任訓導。


此是乾隆朝第二次纂修的縣志,二次相距四十余年。


書凡八卷首一卷。首卷恭紀,圣制,疆域山川全圖,縣城圖,學宮圖,縣署圖。一至四卷土地部:疆域,城池,風俗,時序,古跡,金石,山川,溝恤,寺觀,丘墓,里保,津梁,鎮集,土產;五至六卷人民部:官師表,名宦,選舉表,人物,忠節,孝義,列女,寓賢,大年;七至八卷政事部:學校,書院,壇廟,禮儀,雜課,倉儲,蠲免,營制,民壯,驛鋪,恤政,雜志。卷前有張楷序,修志姓氏,目錄,無凡例及后跋。本書采用“三寶體”,此種體裁在河南方志中罕見,別具一格。書中無藝文門目,凡有關本縣典制諸文,散附各目,有關金石則驥在古跡之后,便于索檢。其余諸目如沿革、古跡、丘墓三目,考證較詳。溝渠新舊分別開列,詳其流經、功用,突出重點。鎮集標明具體集日。以上所載,均甚合志法。土產目記普通常產簡,特產祥,如永寧山環水繞,其地宜竹,原、野、溪、澗大半皆竹園,其大者或廣至數十畝,引渠灌溉,十分豐茂。歷史上是征貢之物,至當時全縣諸產仍以竹園之利最饒,是很可大力開發的經濟作物,于今天發展經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風俗目內容豐富,除集錄歷代史、志資料外,新增當時人民生活生產狀況,總結本地三利、三害,其中如“深山大姓,武斷鄉村,殺人擄婦,恬不畏民,有貧不能訴之,官弱不敢怒”等社會紀實寫照。并有《風俗利弊論》,內中多闡述礦、林二業的利用與對人民生產生活的關系與影響,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志中亦有不足,如貢賦只記康熙以后;雜志中大事記止于明崇禎,清代一百五十年間事缺如。


是書除原刊本外,民國 4年(1915)有翊中石印館石印本,封面與書口均改為“洛寧縣志”,原因是1913年改永寧為洛寧縣,由洛寧縣知事賈毓鄂集舊志付之石印。



【民國】洛寧縣志


民國 6年(1917)鉛印本,八卷首一卷。


賈毓鶚、車云修,王鳳翔纂。毓鶚,山東濟南人,清朝拔貢,民國3年(1914)來任縣知事。車云,江西人,民國6年(1917)繼任縣知事。鳳翔字習初,河南宜陽人。清末曾任臨穎縣訓導,并曾參與續修宜陽縣志。


目錄;卷首圖考;卷一天文,地理,山川,古跡,里區;卷二溝恤,土產,田賦,風俗,建置,祀典;卷三學校,學務表,職官,科員;卷四人物:卷五列女;卷六至卷八藝文,附財政。


卷二土產目之小序云:“洛寧之竹洵美矣,綠蔭滿園,計利最饒,然必謂舍是而外無他貨殖則又不然,五行百產之菁,恒足以備生人之用,特人不之識,不免棄貨于地耳!”豫西山區,資源富饒,發揮本地優勢,大有可為,直至今日,這種思想也足發人深省。


此書中的社會歷史資料更為豐富。如言明崇禎十三年(1640)十二月下旬,李自成農民軍在進攻洛陽途中,二十一日攻占宜陽縣城,二十四日包圍永寧縣城,二十七日黎明攻克,時為一六四一年二月三日至六日,殺萬安王與縣令武大烈,為攻占洛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書收錄有關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在十件以上。清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862年4月24日)捻軍攻占永寧縣城,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此書亦多有記載。此縣于清代曾先后修志五次,惟乾隆五十五年(1790)本存書尚多,其它均為孤本、殘本或膠卷,查閱已不甚方便,幸此書尚保存舊志序七篇,籍可見前志之崖略,此為本書可供參考的重要資料之一。令人不解的是:此七篇舊志序中的五篇置于卷首,而卻把最早的順治志的兩篇序置于藝文目中,不知何意。


此書纂修于辛亥革命后,出版于民國6年(1917),理宜后來居上,實則不然。書有目無綱,而目錄安排之混亂,無以復加。如卷三,學校與學務表并列,職官與科員并列,成何體統?上述有關明清農民戰爭的資料出于紀事一目,應屬合理;而此一小目竟置于古跡目下,實令人不解。附于時政目之下者,竟是什么議長、議員、局長之類的題名錄,不足二頁。天文目中置星野小目,此在清代不少方志中已摒棄不錄,時至民國6年而又拾起,或斥之為9謬且陋”、“直不知志為何物!”(翟宣穎《方志考稿》)此就其分類之亂、列目之陋而言,非為過份。但從全書而言,此論殊不足取。如本文前段所引,此書所收某些資料之珍貴,個別見地之精湛,實不下于當時最好的志書。



添加或掃一掃聯系客服微信/QQ咨詢, 誠信服務,行穩致遠。(代尋各類PDF電子版資料)
在線客服

毛片亚洲中文字幕|亚州人成在线视频|一级无码黄在线观看|国产av大全网站